佛教中的五毒“贪、嗔、痴、慢、疑”五种情绪的总结和理解!

原创 admin  2024-04-11 18:23  阅读 1,748 views 次
佛教称“贪、嗔、痴、慢、恶”这五种情绪为五毒,认为这五种情绪是众生之“障”,一旦勘破,便能更容易地修成正果。
另一种说法: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

① 、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② 、嗔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③ 、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④ 、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⑤ 、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与见地有怀疑或迷惑也为疑。从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发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持戒。
其实普通人在酒桌上都懂得适可而止,并非别让我们饮多少我们就饮多少,都会担心饮多了会醉,会失态,会干傻事儿,这种能自我约束的行力,遵纪守法等等就是一种持戒的表现。因此学佛不能太刻板和迂腐,并非是我们滴酒不沾但可以吸食毒品就正确。我们要以智慧心明白戒律产生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戒律绝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一种防患的手段。戒律就象“补丁”,是有了漏洞才会有“补丁”,我相信释迦牟尼若若是驻世的话,订制的戒律肯定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还有,有人放生,放鸡时说以后不能再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等,不能明白这其中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这也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吃素就一定能开慧证果,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行菩萨道者,是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因为这不仅会使众生痛苦,自己造杀业,促成轮回受报的动因,同时还会增加自己在修持上的障碍。所以戒杀、放生和吃素等,都是一种慈智双运的表现。因此放生、戒杀和素食都是有功德的,但并非是吃素本身就等于解脱证果。如果单纯吃素就能解脱的话,所有的草食性动物早都解脱了。 [1]
 

妒忌与嫉妒的区别

和妒虽然在日常语言中经常被用作同义词,但它们在含义上还是有所区别。

嫉妒(小)

通常是指看到他人拥有某种优势、成就或财富时,产生的强烈渴望和羡慕情绪,常常伴随着自我评价的比较,引发内心的不平衡和不满。嫉妒可能导致情绪上的不安和不愉快,甚至产生对他人的敌意或恶意,但也可以成为一种激励,促使人们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成功。12

妒忌(大)

则常强调对他人的恶意或恶感,是一种带有嫉妒情绪的敌意,使人们感到不平衡和不公平,并希望剥夺他人的幸福和成功。妒忌常常伴随着一种恶意的欲望,即希望看到他人的失败或痛苦,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是一种消极和有害的情绪,会破坏人际关系和自身的心理健康。

在某些情况下,

妒忌可以被看作是程度较大的情绪,通常是因为内心梦寐以求的东西(包括物质与精神),目前或未来无法获得,但别人却已经拥有了的时候发生。

嫉妒可以被看作是程度较小的情绪,通常是因为内心的优越感或认同感(包括物质与精神),被别人有意或无意降低或破坏时候发生。妒忌情绪主要是针对那些对自己来说已经梦想成真,但自己并不认可的人。嫉妒情绪主要是针对那些降低了或破坏了自己的优越感或认同感,但自己并不认可的人。

总的来说,嫉妒和妒忌都是基于对他人的羡慕或不满情绪,但它们的区别在于表达方式和内心动机。嫉妒可能是一种自我激励的推动力,使人们追求更好的自己,而妒忌则是一种消极和有害的情绪,常常伴随着恶意和敌意。

号外号外

当然,概念只是个定义,定义只是为了统一交流,你可以定义它们意思就是一样的也行,只要你好理解。

不要像高考一样,迷恋权威,非得咬文爵字,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随着互联网发展多少词的词性发生了变化,又产生了多少词汇?“小姐”以前还指的是的漂亮的小姑娘呢。现在呢?文字只是一个促进人交流的工具,而且变化非常快,你可以认真对待,但是不可迷恋权威,膜拜官方。因为你也可以定义!——20240412  于大伟

本文地址:https://www.moonpm.com/1366.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扫描二维码产品设计研究与产品经理交流中心 (鼠标移入红色字)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