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马王堆帛书《老子》释文及译文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敫。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译文:存在于自然界的“道”,可以作为行为守则来遵守,但不是永远不变的。自然界里的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其状态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还没有出现各种事物时,“道”是处于万物的原始状态;有了各种事物,“道”成为诞生和养育万物的母亲。因此要抛弃主观臆念,这样才能客观地观察到事物的微观世界;在此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出发,以观察事物的宏观世界。两者同一个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事物。其中的奥妙又宏大又深邃,这里是打开所有微观世界的大门。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译文:如果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样子是美的,并且都要求变成同一个模式,这种“完美”的做法是“可恶”的行为;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善,就无所谓善了。有、无是相生的,难、易是相成的,长、短是相形的,高、下是相差的,意、声是相和的,先、后是相随的;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所以圣人(原文为“声人”,即导师。)懂得这道理,他是处在务虚的位置,重视不用语言的教育。万物都像往常一样继续运动而不重新开始,由于他干的事情是不直接参与的,事业成功了没有他的份;如果有了他的份,那就无法摆脱开来客观地看问题了。 第三章 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乎知不敢,弗为而己。则无不治矣。 译文:不要任意拔高“贤人”并提高其待遇,使老百姓不会为争夺利益而争吵;不要特别看重难以得到的货物,使老百姓不会受诱惑而走上偷盗的犯罪道路;不要让人看到可以产生邪心欲念的东西,使老百姓的思想纯朴不致混乱。所以“圣人”提倡的治理社会办法是:不要让老百姓为生计操心,要让他们吃饱肚子,要削弱他们巧诈的心思,要让他们强身健体。要使老百姓始终保持心思平静、没有私欲邪念的状态;还要让他们知道不敢胡作非为,不会去做伤天害理、伤风败俗的事。这样,社会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了。 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译文:“道”具有强大的承载能量,而且在运行中永远不会满足。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啊!不但开创了万物的宗派系统,还要消磨它们的锐角,排解它们的纷争,调和它们的智光,混同它们的俗尘。是隐没在大自然万物深处的啊!人们似乎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应该是在世界出现之前。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囊龠与?虚而不淈,踵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当天与地没了仁慈的爱心时,会把世界万物都当成用稻草扎成用于祭祀的“刍狗”,用好就会被扔进火中烧掉。当“圣人”没了仁慈爱心的时候,也会把老百姓当成“刍狗”。天与地之间就像个冶炼用的风箱一样,中间虽然是虚空中,但风却源源不断地吹出来,接连拉的越快,风也出得越多。意见听得太多了,反而没了应对的招数,还不如坚信自己心中已成熟的意见。 第六章 原文:浴神不死,是胃玄牝。玄牝之门,是胃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译文:存在于像深谷一样空间里的精神是不会死亡的;这是个大得看不见的像母性生殖系统一样的东西,所以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她的生育能力绵绵不绝,是会感觉到她的存在的呵!她所发挥的作用不停不歇。 第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含着时间概念所以是长的;地含着空间概念所以是久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且久的原因,在于它们不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圣人把自己的位置总是排在人家的后面,人家反而觉得他应当排到最前面;他始终置身于事件的外面,所以本身受不到任何冲击能得到很好的保存。他不把自己的利益无私地参与进去,所以能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私人利益。 第八章 原文: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踵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译文:最好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最具为善的品德,它为有利万物生长而默默奉献,它所处的地方总是比别人家低下恶劣,所以水的品德几乎与“道”的精神差不多。所处的位置要尽量往下到最低地,所具有的心怀要尽量像深渊一样能容纳,答应给人家的要尽力兑现守信用,所领导的政务要尽力整治不懈怠,所办理的事务要尽力表现出色能干,所衔接的任务要尽力不浪费时间。只会与世无争不停地付出,所以也没有任何怨尤。 第九章 原文:植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译文:增加进去的都满出来了,还不如就此停止。加工得再怎么尖锐,也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金玉财宝堆满房间,也是没有办法永远守住。有钱有地位就骄傲起来,是给自己遗留下了走向衰落的过失。事业成功以后就引身自退,才是顺应自然的“天之道”。 第十章 原文: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译文:负载着青春活力的营气与体魄紧紧地合抱在一起,能够不分离吗?环绕周身运行的“气”使器官、关节活动柔和,能调节得像婴儿一样吗?把面容身体都修整得漂亮干净并对着镜子仔细检查过,能够做到一点瑕疵都没有吗?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不用去动脑筋、想办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吗?自然界生育的大门在开合,能够没有母性的角色吗?对社情民意要看得明白、听得清楚,能够不用去调查了解吗?万物生的生、长的长,生出之后生命是不能一直保有的,长成之后是不能一直保持最佳的主宰地位。这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能够生生不息保持健康、和谐、发展,称为“玄德”的道理。 第十一章 原文: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被装配在同一个车毂里,对单独的辐条来说它们已经不存在了,对车子来说从而有了轮子,这样一无一有,使车子有了使用功能。用陶土烧制器皿,燃烧的木柴没有了,陶器也烧成了,这样一无一有,使陶土做的器皿有了使用价值;凿掉墙壁的泥土开个窗户,墙土被凿掉了,窗户出现了,这样一无一有,对房间来说起到采光与通风的作用。所以说,从有的一方说是得到利益,从无的一方讲是发挥了作用。 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臘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译文: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骑着骏马奔驰围猎使人心情发狂,难以得到的东西使人心生邪念行为不轨,五味杂陈使人口味败坏,五音嘈杂使人耳聋心慌。所以“圣人”的治国观点应当是,实实在在地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为上层社会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所以要拚弃上层社会那些坏的风气,听到社会底层真正的呼声。 第十三章 原文:龙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苛胃龙辱若惊? 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龙辱若惊。何胃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 译文:得宠与受辱都要像受惊一样警觉,高度关注随时会有大的灾难降临。什么叫“宠辱若惊”?“宠”是上级给下级的特殊待遇,得到它时诚惶诚恐,失去它时也诚惶诚恐,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所以会有大的灾难,是由于我有身躯参与其中;如果我没有身躯参与,还会有什么灾难呢?所以说,关键在于能献身为天下做事,如果这样就可以尽力为天下拓展事业了;假若爱惜自己的身躯为天下办事,你可以用具体责任寄托给别人的办法为天下。 第十四章 原文: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於无物。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胃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译文:虽然在看却不认识它的面貌,就称它为微;虽然在听却不懂是什么声音,就称它为希;虽然在摸,却得不出对它的感觉,就称它为夷。这三种办法都不能全面描述对方的状态,所以要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形容这个物体。一件处于初生状态的物体,在它之上不知来路,在它之下不知去处,到处查考啊!也没法认识它。最后还是见不到实在的物体,只是无形的形状,不见物体的物象,是能意识到的叫做“忽恍”的东西;跟着观察看不见它的后面,迎着观察看不见它的前头。我们掌握的是今天得到的规律,用来解释今天所存在的事物。以这种办法来推断远古原始的情景。这就是关于“道”的历史记载。 第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湛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 译文:古代精通如何按照道的规律做事的人,思想境界微妙玄达、品德涵养深不可志。就是因为没有办法具体记述,只好勉强为他作形容。是这样的:要去帮助人家么,就像在严寒的冬天里涉水,再难他也要过去;对待自己应得的利益却犹豫不决,好像看到四周的邻居都会害怕一样;严肃的时候,他就像是客人一样;放松的时候,就像冰凌化解了一般;纯洁的样子却非常朴实;浪漫的状态就如同浊水;深不可测的涵养就像一条百川汇集的河谷;碰到不干净的男女调情,我会保持自己清白;对正经女性的郑重求爱,我会跟她一起生活。他始终抱住这条人生的处世之道,在思想行为上不会越轨。就是由于不会越轨,所以能过着十分朴素而又十分平常的安躭生活。 第十六章 原文: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胃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译文:到达虚静的境界,才能深入探究极端的奥秘;掌握事物衍变的因缘关系,才能了解表面的现象。万物在四周发作,我静寂地观察着它们的反复变化。这些万物就如同飞扬的云彩一样匆匆而过,又各自回归到了生命诞生的根部。归根的过程叫做“情”。这个“情”就是事物回归又开始重生的意思,称为“复命”。复命是依照运动规律变化发生的正常状态。认识了这是正常的状态,就能明白运动规律的变化。不知道这是运动规律的正常变化,没有了自然的消亡,就会带来凶残的恶果。认识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规律性的正常状态,就能够以宽容的态度面对现实;做到以宽容的态度面对现实,处理事情才会公允、公正;做到公允、公正就会得到群众拥护,成为领导他们的首领,成为王;成了王,进一步就能取得天下统治权;掌握天下统治权就能按照“道”所揭示的规律处理天下大事;只有按照“道”所揭示的规律办事,天下才能长治久安。即使最后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了,所创建的江山社稷还是会继续下去的。 第十七章 原文: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译文:国王处于最高的位置,首先对他下属办事情况要有所了解;其次有些问题还得要亲自过问;再次要晓以利害使下属敬畏能认真工作;最后还得用刑罚处置失职人员。专门相信有关材料是不够的,所提供的材料有些是不可信的。在下结论之前要三思而后行啊!这时说出来的话是决定性的一定要慎重。事情办理成功了结,而且经得起百般审查后才会说我是实事求是的。 第十八章 原文: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识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兹。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译文:所以“大道”没能遵循而被抛弃,原因在于在处理事务中出现了所谓的“仁义”而不再讲究实事求是了。对社会有不同认识的出现,原因在于所依据的事实大部分是虚假伪造的东西。六亲所以发生争吵不和睦,原因在于有人以所谓“孝顺”的名义在这里面作怪。诸侯的“邦家”所以出现昏乱,原因在于有了忠于侯王的那些所谓的“贞臣”。 第十九章 原文: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绝对不要去相信那些所谓的“声人”(讲学老师),要弃置他们的奇谈怪论,老百姓的利益必须都能全部得到。不要让所谓的“仁”和“义”掩盖了事物的真相,要使老百姓恢复自然的生活环境。要断绝耍弄巧诈贪图私利的坏风气,使得社会安定不会再有偷盗事件发生。这三句话,就作为没有讲到的补充,所以要引起注意。要是做到外貌清清白白、内心简单纯朴,人们都没有私心杂念,即使都不去学习他们讲的那一套,也不用担心会发生什么问题的。 第二十章 原文: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译文:唯唯诺诺与感慨万千,两者相差多少?美丽与丑恶,两者相差多大?使你所害怕的东西,不是不可以用来吓唬别人。惆怅啊!这种矛盾心情远远无法平静。大家快快乐乐地聚在一起,就像享受着祭祀典礼的物品,又像春天登上高台,我独自沉思不知后果,紧张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还没有发出第一声一样。这样也太累了,简直就像找不到休息的地方。其他所有的人都有宽余的感觉,就是我例外。我是怀一颗愚昧的心才这个样子的。苦恼啊!普通人都清清楚楚,只有我一个昏昏沉沉呵!普通人都高高兴兴,只有我一个闷闷不乐呵!茫然啊!就像是面临大海不知所向,彷徨呵!,就像是没完没了一般。大家都赞成这些做法,只有我独自坚决表示看不起。难道是我的私心欲念不同于所有的人,而就是我特别依恋钟爱生养我的母亲? 第二十一章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也。甚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译文:所见到的“德”的面目,是以“道”为依从的。“道”这个东西,只能凭想象的,是难以捉摸的。难以捉摸呵!想象得到呵!其中似乎有迹象呵!想象得到呵!难以捉摸呵!当中似乎有东西呵!有东西看不见呵!有动静没法听呵!其中似乎还有规则。十分规则、十分真实。其中的各种表现都显得有规律、守信用。从今天一直到远古时代,对它的认识始终存在。都以它来寻找各种事物发生的原因。我怎么知道各种事物发生的原因呢?就是根据这个。 第二十二章 原文: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贅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译文:蹲着烧饭的人是不会站立起来干活的,从自己角度观察自己是不会全面的,由自己来发现自己的问题是看不明白的,靠自己来惩罚自己是不会成功的。骄傲自满的人是不会长进的。这些问题都是“道”已经讲明白的,叫做剩下的饭食、多余的行为。别人对你的这些问题也只会感到厌恶,所以说如果有了这些影响正确思维的弊病,就不应当让它保留。 第二十三章 原文:曲则金,枉则定,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虚语才?诚金归之。 译文:受委曲就要恢复名誉,被冤枉的就要彻底平反,低漥下去的就要充盈起来,敝旧的就要翻新,少取的就要得到补偿,多占的就值得怀疑。所以“圣人”就是坚持这一原则,并以此作为教训天下人道理。对自己评价不能由自己个人来做,所以能够自明;对自己缺点不能由自己个人来找,所以缺点能够彰显;对改正自己错误不能由自己个人说了算,所以能够取得成效;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有长足进步。只有自己不想争,才能不与别人争。古代那些所谓的委曲求全的人,几乎讲的都是不实的话;所以只有诚实如金才是应当走的路。 第二十四章 原文: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不能久有,兄于人乎?故从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者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译文:难得说一下自然现象。刮大风是不会整整一个白天,下暴雨也不会整整一个昼夜。什么原因会这个样子呢?这是天与地造成的,而且这些自然现象都不能保持长久,何况是人的思想行为呢?所以顺着“道”所做出的事就会与“道”一致;有德的人做事同样有“德”。另行搞一套原有的“德”都会丧失掉。做事“同于德”的,“道”也能发挥“德”的作用;做事“同于失”的,“道”也就失去了作用。 第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昆成,先天地生。渊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一个物体浑然而成,比天地还早就产生了。无边无际啊!虚空寂寥啊!它独立而永恒不衰地存在,可以作为孕育天地的母亲。我还不知道它的名,就给它取个字叫做“道”,如果要勉强给它取名就叫做“大”,就是统领的意思。“大”的运作叫做“筮”就是变化的意思,“筮”的运作叫做“远”就是运动的意思,“远”的运作叫做“反”就是周而复始的意思。“道”是一个大统领,天是一个大统领,地是一个大统领,王也是一个大统领。国中有四个大统领,而王是其中的一个。人是依据地的运作变化为法则,地是依据天的运作变化为法则,天是依据“道”的运作变化为法则,“道”是依据自然的运作变化为法则。 第二十六章 原文:重为轻根,清为躁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重为轻的根本,清为躁的主人。因此君子率队多日出行,总是不敢离开随军的辎重。只有当四周有官员的保卫下,吃饭睡觉时心神才觉得明白安稳。为什么贵为万乘之王的国君,而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比天下还轻?如果把天下看轻了就会失去一国之君的根本,烦躁起来就会失去原来清明的理智。 第二十七章 原文: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声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 译文:善于驾车的人,不会留下车辙的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留下可能被人抓住的话柄;善于计算的人,是不必使用筹策的;善于关门的人,没有使用关籥,门照样无法被打开的;善于打结的人,没有看到有绳结,可是照样无法被解开。所以“圣人”一直是怀着善心在救人而从来不会放弃人;在他眼里是没有可以丢弃的财物的,这才是贤明的举动。所以说,如果对方是善人,那么你就是善人的老师;如果对方不是善人,那么他就是你要教育成为善人的对象。既不尊贵老师,也不关爱你要教育的对象,只知道获得统治者的青睐,这就是忽视了自己的神圣职责。 第二十八章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鸡。为天下鸡,恒德不鸡;恒德不鸡,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谷)。为天下浴(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译文:既要知道发挥雄性的力量,还要能够保护雌性的作用,才能为天下的两性行为提供相互的条件。为天下的两性行为提供相互的条件,所产生的永恒效果并不在于性行为本身而是反映在繁衍的下一代身上。由于产生的永恒效果反映在所繁衍的下一代身上,新的生命就又复归到刚出生时的婴儿状态。既要认识事物公开的部分,还要重视事物隐没的部分,才能真正成为容纳天下事物的地方。成为容纳天下事物的地方,就会永远能够满足包容天下事物的需求,就会复归到事物的原始状态。既要认识已经看见的白的一面,同时还要关注没能看见的黑的一面,这要成为全面、完整认识天下事物的定式。成为全面、完整认识天下事物的定式,就会始终如一不出现偏差。不出现偏差,天下事物就会复归到永恒运动发展的无极状态。原始状态时是个整体的,当散开后才能成为各种器用;不同政见的“圣人”,被统治者用到的,才能成为官长,因为国家统治制度是不允许分割的。 第二十九章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碎,或培或椭。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楮。 译文:准备取得天下统治权而且已经在这样做了,我看他们这样做是不会成功的。江山社稷,这是国家民族精神所依托的地方,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左右的.。有的人想取得统治权结果遭到失败,也有的人统治权已经拿到手了最后又丧失掉。对待各种事物,有的可以去做,有的只能跟班;有的要日晒,有的要风吹;有的要加固,有的要打碎;有的要成长,有的要衰退。所以“圣人”对待事物的态度要避免过激、避免过量、避免过分。 第三十章 原文: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胃(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译文:要用“道”来辅佐国王,不要以军事手段在天下横行霸道。这种事容易遭到报应,军队长期占领的地方,田地荒芜荆棘丛生。以民生为重的打完仗就收兵,不要以兵力来强行占领。打完胜仗不要骄横,打完胜仗不要自大,打完胜仗不能乱抢乱伐,打完胜仗不能继续屯兵驻守。这就叫做达到目的后不再逞强。外界物力过分强壮就会变老,这叫做“不道”,“不道”就会提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便(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道涖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作战的兵力,是不吉祥的机器;谁被犯上都会憎恶,所以有抱负的人是不会去干这事的。君子讲究排位都把左边尊为上位,用兵的人则把右边尊为上位;所以说,武力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手段。使用武力是会给人带来灾祸的,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它。以为锋利的武器就是好,不能这样夸奖它;如果这样夸奖它,等于是喜好杀人。喜好杀人的人,是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的。因此,办喜庆的事以左边为上位,办丧事以右边为上位。同样道理,职位小的偏将军排左边,职位大的上将军排右边;这是以丧礼的规矩对待的。杀了的人众,要以悲哀的心情按照人道处理好他们的后事;打了胜仗,就以丧礼的规矩对待他们。 第三十二章 原文:道恒无名 。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渝)甘洛(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谷)之与江海也。 译文:“道”是永恒的无名英雄。它虽然简朴、唯小,天下之大不敢以“臣”待之。侯王如能依“道”行事,万物将自行如“宾”。天与地就会相互配合,普降人间所期盼的甘露;老百姓也不必下命令,而自己会做到社会均衡和谐。开始的制度就已经排定了名份;名份既然有了,也将会知道不该干哪些事。因为知道不该干哪些事,所以就不会因失败而遭殃。你想把自己侯国的“小道”拿去管理天下,这就像是用小水谷来盛大江海的水一样。 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亡者,寿也。 译文: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明智的。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到底的人,是有志气的;不会丧失所有的人,是长久的;死不忘记与死亡对抗的人,是长寿的。 第三十四章 原文:道,汎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上,可名于大。是以声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译文:道的存在,是宽泛无际的呵!它是伴随左右服务的。事情成功了结了而没留下名份,万物归根复命而没有成为主体,它是永远没有私心的,可称之为小。万物都归根于它而没有摆出凌驾于其上的架势,可以称之为大。因此 “圣人”所以能够成就他的“大”,就是由于他不摆大的架子,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形象。 第三十五章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译文:掌握了“大道”的发展趋势,天下就会归顺向往。依照“大道”的趋势发展就不会受到损害,而且必然会安稳、平坦、顺利。音乐与美食,超过了规格就要被禁止。所以对“道”的评价也就出来了,说是:“平淡呵!这样没有味道。要看,看不够;要听,听不足;可是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 第三十六章 原文: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友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译文:将要收拾起来,必须故意铺张开来;准备削弱它,必须故意增强它;要想去掉它,必须故意再要它;准备夺回它,必须故意给予它。这叫着耍弄小聪明。采取“友弱”的花招胜过直接强行的手段。鱼不可以脱离渊里的水,护邦的利器不可以用来对付自己的人民。 第三十七章 原文: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译文:“道”既是永恒的又是没有自己名份的,侯王如果能够依“道”行事,万物将会自行顺从归化;顺从归化而当私欲再发作时,我将要以不争名利的朴实精神来规范它。以不争名利的朴实精神来规范它,是为了将来不会受到惩罚;不受到惩罚就能顺利地按自然规律发展,天地将会在正轨上运行。 第三十八章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译文:上德的人,并无“德”的人为概念, 合道乃真德;下德的人,追求形式化的德行,实则无德。上德的人,清静无为而无所不可为;下德的人,贪德妄为却认为大有所为。上仁的人,施行仁爱,有所作为,不自认有功;上义的人,施行仁义,有所作为,而自诩有功;上礼的人,设置种种繁琐形式的礼法,若无人响应,便挥舞手臂极力推行。所以,失道后才有德,失德后才有仁,失仁后才有义,失义后才有礼。独崇礼法,标志着忠信的薄弱和祸乱的开始。将礼法认为是最首要的并极力推行,可那只是浮华的花叶,但不是道之根本啊,这种独崇礼法的观念和行为是最愚昧的。所以,大丈夫正道厚德,从不被形式化的浮华所蒙蔽。因此,应舍去浮华而遵循大道。 第三十九章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译文:过去的得道者:天得之而清明,地得之而安宁,神得之而灵妙,川谷得之而充盈,万物得之而生长,侯王得之而天下正定。推演得出:天不得清明,将会崩裂;地不得安宁,将会废弃;神不得灵妙,将会停滞;川谷不得充盈,将会枯竭;万物不得生长,将会消亡;侯王不能使天下安定,将被推翻。所以,贵以贱作为根本,高以下作为根基。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毂,不就是以谦卑作为根本吗?最高的赞誉并无赞誉可言。难道不是么?因此,得道智者不愿像晶莹的美玉和雄伟的山石(那样被人赞誉)。 第四十章 原文: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上士闻得真道,谨慎践行,不敢懈怠;中士闻得真道,时而重视,时而忽视;下士闻得真道,嘲讽大笑。真道玄妙,而世人愚昧,真道若不被愚昧之人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了。因此,老子建言:光明的道路看似幽暗,前进的道路看似后退,平坦的道路看似崎岖。崇高的德行看似深谷,高洁的德行看似污浊,广博的德行看似不足,刚健的德行看似懈怠,纯真的德行看似混浊。大方者没有棱角,大器者似无雕琢,大音者难闻其声。大象者无固定形态,大道褒扬而无言语。也只有大道,善于化生且善于成就万物。 第四十一章 原文: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循环往复,是大道运行的根本规律。柔弱自然,是大道妙用的基本特征。天下万物生于太极(“有”),而太极生于无极(“无”)。 第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兮,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译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化生阴阳二元,阴阳交合而生三(生命),三再交合则万物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即太极图),并调和阴阳以平衡。人们厌恶孤、寡、不毂,但侯王却以此自称(以谦卑之德恩泽天下)。一切的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令它增益,增益它,反而令它减损。因此,上述的这些智慧,在人传我我传人的过程中,要保持无损、不失真。智慧精华就像桥梁枢纽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我时时学习领悟,并置于最崇高的地位。 第四十三章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译文:天下最柔善(的道),可以驾驭天下最坚固的事物。(道的)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事物,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无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普天之下少有人能领悟到。(无为,绝不是懒惰不做事,而是抱元守一,保持睿智通明的心境,从不乱作妄为。因为无为,才无所不善为。) 第四十四章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声名与性命相比,哪样更重要?性命与财富相比,哪样更贵重?获得与亡失相比,哪样更有害?过度宠爱,必有重大耗费;过多聚藏,必有重大损失。因此,深谙满足之道,便能免于受辱。明了适可而止之理,便能避开潜在危险,这样才能长久平安。 第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溶。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译文:(到了至臻境界)完美的东西会看似有缺陷,但它的运用却永不衰竭。充盈的东西会看似有空余,但它的作用却永不穷尽。正直的东西会看似弯曲;灵巧的东西会看似笨拙;丰足的东西会看似匮乏。沉静能克服浮躁,寒冷能战胜炎热,清静,可以匡正天下。 第四十六章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译文:天下有道,战马就无需作战,可以退还到田间用于耕种;天下无道,连怀孕的母马也会被征用作战,只能在荒郊生产。罪大莫过于放纵欲望;祸大莫过于不知满足;过失莫大于贪得无厌。所以,因深谙知足之奥义而获得的内心满足,才是恒久的真正的满足。 第四十七章 原文: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译文:不出门户,便能推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便能明了天道规律。(静能生慧)。向外奔逐得越远,所能领悟的道理反而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而能推知事理, 不远望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能有所成就。 第四十八章 原文: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矣。 译文:研究刻板的无意义的后天学问,长年累月,清静道心会逐渐减损。减少对后天学问的执着(去除所知障),返璞归真,终将证得清静无为之道。无为而无不为,欲赢得天下,必恒守中道,不妄自作为。若失道失德胡作妄为,就不足以赢得天下了。(无为、无不为,实乃两位一体。) 第四十九章 原文: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译文:圣人无私无我,他们将百姓之心作为己心。良善的人,我善待他,非善的人,我也妥善应对他,此乃“德善”。守信的人,我随顺他,不守信的人,我也随顺他,此乃“德信”。圣人治理天下,始终谨慎收敛不妄为,力使天下人心归于质朴。百姓之心多因执著于耳闻目见等外缘而被染浊,而圣人致力于将百姓之心恢复到婴儿般纯真。 第五十章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译文:出世为生,入土为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早亡的人,占十分之三;本可活着却自戕的人,又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过度地养护生命了(摄身不得法,过犹不及)。听闻那些善于摄生之人,在路途上不会遇到恶兽,在战争中也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善摄生者),犀牛的尖角顶不到他,老虎的利爪抓不到他,武器的利刃刺不到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清静合道)没有横死的因缘。 第五十一章 原文: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译文:道化生万物,德养育万物。物为形,器为用。物之形和器之用,是道与德的外化表现。(所以)万物都以道为尊,以德为贵。道之尊、德之贵,并不是被加爵授予的,而是恒久以来自然如此。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万物赖之以生长、含育、自立、成熟、润养和庇护。化生万物而不为保有,成就万物而不自恃其功,统领万物而不自尊自大,这就是玄德。 第五十二章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天下万物有其初始,这是天下万物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道”)。倘若证得大道,便能通晓万物(了解其初始和缘由,掌握其规律);倘若通晓万物,(遵循其规律来做人做事),便有利于道心的持保。(如此)则终身不会有祸患危险。塞堵感官之窍,严闭欲念之门,则终身没有劳忧。若欲念之门敞开,纷扰之事缠身,则终身难以开慧。能证得真常之道,叫做通明;能正守柔弱和顺,叫做坚强。运用智慧之光,回归内心的通明,就不会留下祸患,称得上承袭真道。 第五十三章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译文:若因闻道使我略有智慧,行于大道,最害怕的是误入歧途。大道坦途,但人们却喜欢走邪路。朝政腐败、农田荒芜、仓库空虚,(这些情况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侯王)却着华美的服饰,佩带锋利的宝剑,享用明显过于丰盛的美食,占有丰余的财货,这是强盗般的行径,此等强盗实为无道。 第五十四章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 译文:善于建德的人,坚毅不拔;善于守道的人,自性不迷。始终保持建德守道的优良传统,则家国基业会子子孙孙传承不绝。以此来修身,他的德就纯真;以此来齐家,他的德就充裕;以此来建乡,他的德就崇高;以此来治国,他的德就丰隆;以此安天下,他的德就广博。以自身的状况观照推及他人,以自家的状况观照推及他家,以自乡的状况观照推及他乡,以本国的状况观照推及他国,以天下的状况观照推及寰宇。我是如何知晓天下状况的呢?就是以此方法和道理推断的。 第五十五章 原文: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蜇,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译文:道德深厚的人,状态犹如天真无邪的婴儿。毒蛇恶虫不会蛰咬他,飞禽猛兽亦不会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牢固。不知男女交合却能挺勃,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终日号哭却能嗓音不哑,这是和气充盈的缘故。秉持淳和中正,称为恒常。明了恒常之理,称为圣明。有益摄生养性,称为吉祥。欲念主使精气,称为逞强。万物过度壮盛便会走向衰老败亡,这种过度乃不合道。不合道,就会早亡。 第五十六章 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对于一件事物,真正懂得的人,不会随意发表言论;随意发表言论的人,往往不是真懂。(合道无为,不言是真言;摇唇鼓舌,多不契合大道)。若能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嗜欲的门径,融合光明,混同尘世,便能锉磨锐气,解除纷扰,(达到清静无为的合道状态,)称为玄妙大同。所以,(合道的智者)不会因为对某事物的了解,而偏心地亲近它,也不会故意疏远它;不会偏心地利益它,也不会故意损害它;不会偏心地抬高它,也不会刻意贬低它。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不偏不倚,公正无私。所以,此等智慧被天下所尊崇。 第五十七章 原文: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而国家滋昏,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侯王应)以正道治理国家,以智慧奇谋指挥战事,以“无为”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是从这些事看出:)天下越多禁忌,百姓越发贫穷;人们越多武器,国家越发混乱;民众越多技巧,怪事越发滋生;法令越多颁布,盗贼越发频出。所以,圣人教化说:我无为而治,则百姓自化自育;我喜好清静,则百姓自正其行;我无所妄作,则百姓自富自足。我没有私欲,则百姓自然淳朴。 第五十八章 原文: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曜。 译文:施政宽厚,则民众淳朴知足;施政严苛,则民众不安若缺。祸中伴随着福;福中潜藏着祸。有谁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阴阳会互相转化。本来看起来按常规发展的事物,也可以变得反常;本来看起来善良的事物,也可以变得邪恶。人们对此早已悉知。故此,(圣人施政,)权责分明,而不完全割裂;兼容并蓄,而不互相妨害;耿直公正,而不逾矩肆意;光明和熙,而不外显耀威。 第五十九章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 译文:(侯王)治理百姓、尊奉天道,(在所有的方法中)没有比惜德俭朴更重要的了。惜德俭朴,就会及早积累储备(德);及早积累储备,就是重视积德;重视积德,就遇到难题攻无不克;攻无不克,就说明其厚德已深不可测;具备了深不可测的厚德,就稳固了治国的根基;稳固了治国的根基,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扎根深厚稳固、能够长治久安的治国之道。 第六十章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治理大国(要依道无为而治),就像煎烹小鱼(火候要适当,各步骤的先后缓急也要合理,不可胡乱翻动。烹鱼之法与治国之道,其事虽异,其理却同)。圣人遵循大道治理天下(以道德持身,阴阳鬼神感于圣人的正道,皆会处其正而不邪。所以)鬼神看着不灵验了。其实也不是鬼神不灵验,而是祂们不妄为伤人了。不仅鬼神不妄为伤人,圣人也不妄作侵扰祂们。鬼神和圣人双方互不侵扰,因此,阴阳交泰,天下安定,民众沐浴天地德之恩泽。 第六十一章 原文: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译文:大国如河流的下游,居天下雌柔的位置,是天下河流的交汇之处。雌柔,常常以静定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谦卑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忍,就能获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忍,就能得到大国的包容。所以,因谦忍,大国得到了小国的依附,小国得到了大国的庇护。所以,大国不去过度地统辖小国,小国不去过度地依附大国。于是,双方都各得其所,而(在两国关系中)大国更应谦忍。 第六十二章 原文: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译文:道乃万物之主,是乃善人之宝藏,而未达到善的人亦因道得到荫护。虚伪的赞美之言,可以用来交换利益;虚伪的高尚之行,可以用来获取嘉奖。(未达到善的人以此使自己得以生存)。人人皆有不善之处,但不要因此而抛弃他们。(正因为人们有着诸多不善之处,)所以拥立天子,设置三卿百官(以大道教化天下)。(天子即位,大臣就职时,)虽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却也不如以“守道”作为献礼。古人为何都重视道?(重视道)并不是说想要得到什么,而是当自己犯下过错时,有办法进行挽救,或者自己即将犯错时,有办法进行避免。所以体悟大道并遵循,是天底下最值得尊崇的事情。 第六十三章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 译文:行无为之为,作无事之事,品无味之味。以小观大,以少见多。解决困难,要趁它容易的时候;处理大事,要趁它微小的时候。(因为)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逐渐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微小的状态逐步形成壮大的。所以,圣人始终不认为自己在做大事,故此反而能最终成就他的伟大事业。轻易承诺,不甚谨慎的,必然少有信誉,难以兑现;过于乐观,低估难度的,必然遭遇困难,陷入失败。所以,圣人把所遇之事都当做难事来对待,谨慎周全地处理应对,因此(反而)始终没有难事可以难住他。 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持守。征兆未显时,容易谋划。质地脆弱时,容易碎裂,形状微小时,容易散失。在事情还未开始时早做打算,在祸乱尚未发生时及早预防。合抱之树的长成,起始于细小萌芽;九尺高台的筑起,起始于一堆碎土;百仞高山的登顶,起始于自己脚下。过度作为,必将失败;有所执著,更易失去。因此,圣人清静无为,便立于不败之地;无所执著,因而无所失去。百姓谋求诸事,常常在接近成功之时反转失败。若慎始慎终,则不会有败事。因此,圣人要众人之所不要,而非众人看重的珍稀财货(不使珍稀物资的供应更加紧张);圣人学众人之所不学,以纠正众人的偏激过失。圣人辅助万物遵循自然,不妄加干预。 第六十五章 原文: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译文:为道之人不是教百姓智巧心机,而是使百姓质朴敦厚。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多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智巧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祉。知道了这两种方式,也就明白了重要的法则。始终明白和善用这个法则,称之为玄德。玄德深邃博远,它与物的具象特性刚好相反(它无形无相),其所顺应的是无限永恒的道。 第六十六章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以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江海之所以能让百川汇往归附,是因为它善居低位,因此能够成为百川的统领。所以,圣人想要统领百姓,必须言辞恳切,心存谦下。圣人想要领导百姓,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后。所以,圣人位置虽居于人前,百姓却不觉有危机。圣人地位虽高于百姓,百姓却不觉有威压;天下人都乐于推举拥戴他,而不厌恶他。正因为圣人谦下不争,所以天下便无人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原文: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周王室衰落,诸侯纷纷发起兼并战争。若此举初衷是为了通过统一国家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则其具有合理性。但若是仅仅出于欲望:想要更多的地盘,想要更多的百姓为己劳作,想要变成大国后把自己的地位抬高……因这些欲望驱使而发起兼并战争,导致杀戮,民不聊生,就不合道了。与其这样,不如)让国家小一点,百姓少一点。(虽然国家小、百姓少,但侯王治理有方,使得百姓生活幸福,这样不也挺好吗?)尽管拥有武器(作为防御保卫的底气),但不要妄用(不要为了满足私欲而随意发动战争)。让百姓珍重生死,远离迁徙之事(侯王以道治国,为百姓提供优于其它地方的良好生活环境,让百姓安定踏实地在本国生活,不会想着迁徙。因战乱等导致生活环境恶劣,百姓被迫迁移他乡,这会让百姓忧伤难过)。虽有船只车辆,却不需要用来乘坐迁徙;虽有武器装备,却不需要拿去布阵打仗。让百姓回归到古时候结绳记事那般自然怡得的状态之中。使百姓饮食甘甜、衣着美丽、乐尚良俗、起居安适。国与国之间可以相互望见,鸡犬的叫声可以相互听闻,民众至死也不需要互相往来(因为彼此能自给自足)。 第六十八章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译文:真实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往往不可信。有大智慧的人未必知识渊博,知识渊博的人未必有大智慧。善德丰厚的人未必财物充裕,财物充裕的人未必有善德。圣人不囤积财物,他尽力帮助他人,自己反而收获更丰。合理无私地给予他人,自己反而拥有更多。所以,天之道,利益万物而不害;人之道,行善谦和而不争。 第六十九章 原文: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 译文:天下人都说,“道”广袤无边,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正因为它广袤无边,所以无法用任何事物来形容或比拟。若能比拟,久而久之,“道”就被局限变狭隘了。我有三宝,一直持有:第一个是慈柔;第二个是俭约;第三个是谦忍恭敬,不敢居于天下人之上。有了慈柔,所以生勇心;有了俭约,所以生厚德;谦卑不居他人之上,所以能统领他人。舍弃慈柔而追求勇武,舍弃俭约而追求扩张,舍弃谦忍恭敬而争先恐后,终将走向衰亡。以一颗慈爱柔善的心来征战,便能胜利;以一颗慈爱柔善的心来防守,便能稳固,如果上天想要救度谁,一定会以慈柔庇佑他。 第七十章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译文:善当武士的人,不逞强嗜武;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动怒;善于胜敌的人,不贸然冲突作战;善于用人的人,持守谦恭卑下。这是谦恭不争的美德,这是善于用人的智慧,这是符合天道的行为,是从古至今至高的境界。 第七十一章 原文: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故乘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说:“我不愿主动进犯,宁可被动防守;我不愿前进一寸,宁可后退一尺。”这就是,虽布阵作战,却像没有布阵;虽御敌动员,却不振臂挥舞;虽手执兵器,却不妄自伤人。如此(秉持“三宝”的德行),便达到真正的无敌境界了。若说祸患,没有比“自认天下无敌”更大的了,(因为)“自认天下无敌”就几乎丢失了“三宝”。所以,若两军实力相当,那么仁慈悲悯的一方更易获胜。 第七十二章 原文: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我讲的道理很容易理解,也容易践行。但天下的人却不能理解,也不去践行。言论必有主旨,行事定有根据。人们不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也就无法了解我的智慧。了解我智慧的人已经很稀有了,而能取法于我去践行的人更是难得。所以,圣人就像身穿粗布麻衣而怀藏无暇美玉(难以被人赏识)。 第七十三章 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译文: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谓高明;不醒悟自身的愚昧,是谓弊病。合道圣人通常没有弊病,因为善于把弊病的端倪及时修治完善,所以他才没有弊病。 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译文:民众如果(被逼迫)到了(铤而走险)不怕死的地步,侯王也就大祸临头了。侯王不要压迫民众使其不得安居,不要压榨盘剥民众的生活生计。只有不压迫民众,民众才不会感到压迫(不会起来造反)。所以,圣人自知自明,而不自我彰显;自尊自爱,而不自恃高人一等。故此,去彼而取此。 第七十五章 原文: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强横妄为(违背天道),则自取灭亡;慈柔谦忍(顺应天道),则安然存活。这两种结果,一个有利,一个有害。“妄为”为什么会被天道所厌恶,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天道之理。天道无为,从不争强好胜,却能无往不胜(万物都受天道统领制约,没有什么事物能逆于天胜于天)。天道从不用言语(命令万物),但万物却都自然响应(万物都顺时而生,感时而变,从不违逆天令)。天道从不刻意召请,万物却自然而来(自然而去)。天道舒缓慈柔,却善于筹谋(它造化万物,各肖其形,各成其象,千品万类,各各不同,从来没有全此而缺彼的情况)。天道如大网,广袤无边,虽稀疏,却从不漏失(它司察善恶,功过分明,毫厘不差,果报不爽,公正无私,无人能逃)。 第七十六章 原文: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倘若百姓向来都不畏惧死亡,那么我们用杀戮又如何能震慑他们呢?倘若百姓向来都畏惧死亡,那么对于那些心术不正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可以将他们拘捕并杀死。这样谁还敢作恶呢?倘若百姓向来都畏惧死亡,那么应该向来就有专管刑罚的机构,而这个机构就是天道。如果代替专管刑罚的天道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这些代替木匠的人,很少有不伤及其手的。 第七十七章 原文: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译文:民众遭受饥荒,是因为侯王征税过多,所以造成饥荒。百姓难以治理,是因为候王者胡作妄为,所以治理困难。民众不畏死亡,是因为侯王(搜刮民脂民膏以此)厚养奢华,所民众(不堪压迫)冒死犯上。持守俭朴生活清静无为,远比追求厚养奢华要贤明通达啊。 第七十八章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梗。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译文:人生时身体柔软,死后坚硬僵直;草木长时柔弱舒展,死后枯萎干硬。所以说,僵硬刚强,接近于死亡;柔弱微细,伴随着生机。因此,用兵逞强轻敌,易遭折戟败亡;树木茂盛壮大,易被砍伐摧折;刚强好大者,常处下位;柔弱微细者,常居上位。 第七十九章 原文: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译文:大道统御天下万事万物,就像人们张弓射箭一样。引弓的时候,把弓的顶端高处压低了,同时弓的下端低处也被抬高了。大道总是将天下有余的事物削减一些,对不足的事物弥补一些。所以,天道规律就是:削减有余的,弥补不足的。但是,现在世间的情况却不是这样,而是削减不足的来弥补有余的(如剥削贫穷的民众来奉养财货有余的权贵)。谁能将自己的有余取出来奉献给天下呢?难道不是只有得道的圣人才能做到吗?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创造价值,利益他人,物成而不据为己有,事成而不自傲居功(事了拂衣去)。就像这样(默默奉献),圣人都不欲彰显自己的贤能。 第八十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最柔弱之物莫过于水,但若要攻克坚固之物,没有什么能胜过水,因为水拥有不可替代的能力,(它能)以弱胜强,以柔胜刚。天下无人不知此理,但却无人依此行事。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国人的诟病羞辱(谦忍卑下、宽容大度),才是合格的社稷之主;能够承担国家的苦难灾祸(吃苦受累、无怨无悔),才是合格的天下之王。”正言听起来好像反话。 第八十一章 原文:和大怨,报怨以德,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译文:调解深重的怨仇时,若对怨仇报之以德,必会留有余怨,这哪里算是妥当合理呢?所以(在处理债务纠纷时),得道的圣人一方面保存借据(展现一定的威势),但同时又不强迫对方偿还债务(给予一定的宽容,恩威并施)。所以,有德之人就像保存借据的圣人那样仁慈;无德之人就像掌管收税的官员那样苛刻。天道无私,没有偏爱,却恒常护佑合道慈悲之 |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扫描二维码 (鼠标移入红色字)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