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处类似的出处,但是意境都不尽相同。没有完全确定的出处。
一.围棋(赠美人剑)
黑白乾坤转,纵横几度欢。
捉对风云涌,痴迷梦也酣。
穷极局无定,人渺在其间。
宇宙生万象,此物宜常禅。
棋艺有高低,精进莫等闲。
高山自仰止,流水不争先。
译文:如果你成长的像一座高山,其它人自然会仰望你。你不用见人就说自己很高,也不需要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争论再多,你也不会变高,自然更不会让别人仰止。更何况,高山何须人仰止?
~~~~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四十二章经里写到,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水滴都可穿石,何况是滔滔不绝?不争先,不斗狠,万事慢慢来。水流千回百转,终会汇入大海。
流水不争先 争的是滔滔不绝,并非出自道德经
这首诗里有「流水不争先」这句话,但不知道是先有的这句话后有的诗,还是先有的诗后有的这句话。
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这首诗,什么时候写的,有知道的可以评论补充一下。
二.《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牡騑騑,六辔如琴。
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这句话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舝》。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意思正如宋朱熹解释:“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结合诗经通篇,就是喜气洋洋的新郎官在快乐地吟唱娶亲之事,所以这句话的本来意思就是——抬头仰望高高山,快快奔行在大道。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连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直到司马迁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就与道德品行挂起钩来了,
正如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这样,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虽然不能达到(上面)这样的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据《毛诗注》:景,大也。笺云,景,明也……缓急有和也。
另据《太岳集》卷二《谒晦翁南轩祠示诸同志》:两贤异乡域,千里还相求。祗为恋徒侣,能忘路阻修?我行蹑遗迹,仰见祠屋幽。高山近可仰,嘉会亦绸缪。俛首念畴昔,戚戚怀殷忧。能抱遗俗心,赋质闲且柔。屭肩负乔岳,有志力不遒。愿我同心侣,景行希令猷。涓流汇沧海,一篑成山丘。欲骋万里途,中道安可留。各勉日新志,毋贻白首羞。
从诗中的“涓流汇沧海,一篑成山丘”从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缓慢而坚定地达到目标。那么在这之前的“景行”二字,应该就是“缓而坚定”之意。
张居正作诗不可能出现与时论相违的意思,故此应以“缓而坚定”为景行之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太史公自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三.围棋诗词-纳兰容若
围棋诗,写得是铜筋铁骨,船长以为千古绝唱
咏棋
烂柯一梦欲何求,凌厉行棋落子柔。
枰上无言驱虎豹,胸中有计走貔貅。
倚天自视枭雄首,落地多为壮士头。
对弈诸般如世事,心闲气定是良谋。
解读:
1、烂柯一梦欲何求:
这句就是烂柯山的故事。传说樵夫王质去山中砍柴,看到两个老翁在下棋,就在旁边观战,不知不觉过了良久,等回家之后发现已历七世。具体请参见
中国第一部穿越剧
2、凌厉行棋落子柔:
这句写的非常有韵味。君子应该外和而内刚,既要温润如玉,又须绵里藏针。在棋盘上虽然着法凌厉,落子却非常的轻柔,显得彬彬有礼。这才是一个围棋高手应有的风度
3、枰上无言驱虎豹:
驱虎豹指的是武艺高强,力能伏虎。比如诗经中形容勇士:“执辔如组,有力如虎”。明明一言不发,虎豹却为之退避。围棋有这么大的魔力啊
4、胸中有计走貔貅:
这句话就更神奇了。貔貅是传说中的神兽,据说以金银财宝为食,吞万物而不泄,只进不出。大白话说,咬住了不撒嘴。对付这样不好惹的神物,却是山人自有妙计,能够将其请走,这是何等的神通。真是“夺造化之功,穷阴阳之变”。
这里还有一个更有趣的说法,传说中貔貅又叫食铁兽,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种神兽——国宝大熊猫。船长更喜欢这种说法,要知道熊猫就是黑白相间,圆滚滚的多象棋子呀。随着棋手的运筹帷幄,黑子白子在棋盘上纠缠翻滚,说“走貔貅”也很贴切呢。
5、倚天自视枭雄首:
倚天指的是宝剑。辛弃疾《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枭雄首好理解,就是坏人的头颅。正义的裁决就应该落在坏人头上。可是宝剑如何能自视枭雄首呢?这里有一个悲壮的传说
三王墓
楚王让干将莫邪铸剑,成功之后,却又想杀掉他。于是,干将莫邪铸了一雌一雄二剑,把雄剑留给了自己有身孕的妻子,雌剑献给了楚王,随后从容赴死。
干将莫邪的儿子叫赤,长大之后取了雄剑要去报仇,却被楚王发现重金悬赏,于是逃到山中痛哭。一位壮士遇见了赤,闻之义愤填膺,决意帮他报仇。壮士要求赤把雄剑和自己的头颅都给他以取信于楚王,赤深信不疑当场自杀,捧着自己的头送给壮士。
壮士带着赤的头去见楚王,楚王残暴的把头放在大锅中煮。壮士骗他说,只有你亲自去看头颅才会煮烂。楚王于是到了锅边,头突然从汤水中跳出来瞪着眼睛看他。壮士趁机一剑把楚王的头砍掉随后自杀。三个头都掉入锅中一起煮烂,再也无法分辨。于是,人们将三个头取出分别安葬,叫做三王墓。
6、落地多为壮士头:
看了这个小故事,上下两句就能读懂了。纳兰公子把棋盘上黑白双方义无反顾地交锋,比作了慷慨赴死的壮士。这两句写的是剑气纵横力透纸背。
反观围棋,既然是围而相杀,免不了有输赢成败。棋盘上是慈不掌兵,棋盘下却是一个公平的游戏。更贴切的是围棋上的弃子之法,为了全局的胜利,牺牲掉几个子,可谓“舍生取义”。这不正是象为干将莫邪复仇和楚王同归于尽的壮士吗?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是堂堂正正,值得尊重。
7、对弈诸般如世事,心闲气定是良谋。
最后两句就好理解了。围棋双方争夺胜负,却又不能拘泥于胜负,更要超越于胜负之外。籍着围棋的功用,提高人生的修养。
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
从悠然的烂柯一梦开始,不知不觉进入了凌厉行棋的中盘。
看见了“驱虎豹”的勇力,又见识了“走貔貅”的神通。
胜负要紧之处,棋盘上的机锋就像是出鞘的宝剑。前赴后继的棋子,就像是舍生取义的壮士头颅。
棋局结束之后,一切纷争戛然而止。好比两个剑豪已经在电光火石之间分出了胜负,又恢复了老僧入定般的安逸。
世事以如同须弥芥子,“心闲气定”,未雨绸缪,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全诗起承转合,浑然无迹。一会是“银瓶乍破水浆迸”,一会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纳兰公子的诗写得跟词一样好啊
看完这首围棋诗,围棋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更加高大起来。就好像一位手持倚天长剑的白衣壮士,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迈向未知的棋盘,以自己的生死为赌注,去完成自己的宿命。结局结束以后,双方相视一笑泯恩仇,又恢复了岁月静好的日子,何等潇洒。
也许有人诧异,这首诗通篇雄声怒气,好像跟纳兰公子的风格不符啊?
很多人想象中纳兰容若是一副翩翩浊世佳公子的样子。其实,公子名叫纳兰性德,容若是字,现在人感觉容若二字特别有古风的美感,都喜欢用这个名字称呼他。(这个名字很拉风,感觉相似的还有一个耶律楚材,同样是北方的“蛮族诗人”)
真正的纳兰公子可谓天潢贵胄,是兵部尚书明珠的儿子。正黄旗人士,属于叶赫那拉氏,跟老佛爷同宗。纳兰性德文武兼修,精于骑射,可惜天不假年,31岁英年早逝。
纳兰容若本人“落拓无羁,超逸脱俗”,一身豪侠之气。而且古人对文学的评判讲究“诗庄词媚”。也就是写诗要有堂堂之阵,而词为小令,是“诗余”,可以写的柔媚一点。纳兰容若可谓深得要领,这首围棋诗就可见一斑。
另外有意思的就是,清朝当时的人对纳兰词评价并不很高,到了今天越来越高。可惜现代古诗词已经不流行了。不然可能像是梵高。
纳兰公子的名篇
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天仙子
梦里蘼芜青一剪,玉郎经岁音书远。暗钟明月不归来,梁上燕,轻罗扇,好风又落桃花片。
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扫描二维码 (鼠标移入红色字)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