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高考后如何应对选科走班?浙江温岭中学实地调研!

原创 admin  2018-05-28 00:06  阅读 2,522 views 次

背景链接:浙江新高考方案新变化

高考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课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即高考科目共6门分别是语文、数学、外语、自选3门(7门课中选出),高考计分为:总成绩满分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得分直接计入考生总成绩;自选的3门选考科目每门满分各100分(其中学考内容满分占70分,高考加试题30分),根据事先公布的考生比例确定21个等级,每个等级赋分差3分,即从40分到100分,如考生进入全省前1%名次则列入第1个等级,此科目获得100分,若进入全省名次前总人数的97%则是第21等级,此科目获43分,即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为40分。

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最好的1次成绩。

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但至多不超过3门,并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就能报考该专业(类)。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的,考生在报考时无科目限制。

选择是第一课

好的教育,总是指向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浙江新高考“7选3”的出发点正是如此。

怎么学会选择?陈才�指出,理性的选择是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每位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学业状况分析、职业理想梳理的前提下,还要分析高校不同专业的报考要求,明确不同学科与未来职业的关系,甚至了解未来职业的需求与当下学习的关系。这就需要学校给学生创造选择的空间,开发系统的生涯规划课程和导师指导课程。

浙江省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在初中阶段被合成一门学科,叫社会;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合成一门学科,叫科学。高中阶段科学和社会两门学科又被拆分为独立的6门学科。那么,各个独立的学科到底学什么,难度怎么样,是否有兴趣,高一的学生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大学,选择什么专业,学生完全处于盲目状态。为此,温岭中学把生物和通用技术这两门原来是高二年级才开始学的学科,高一年级就在选修课中以导学的形式把课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每门学科进行初步的感知。

为充分满足理性选择的需求,温岭中学在学生真正走班之前,预留了试错、反悔、重新填志愿三次选科调整机会。

第一次选科在第二学程之后,这时学生对所有学科均有所了解,学程考试也经过了两次(温岭中学实施一学年两学期四学程制,一个学程大约两个半月左右),让学生填写意向表。学校的目的是大致了解学生的选择意向,进行初步的教学安排同时,让学生开始重视选择高考科目;第二次在第三学程开始暑期结束后的第一周;第三次在第三学程结束确定选考科目,通过学程考试,学生会选择自己最好的三门课作为高考科目。第四次进行微调和正式确定,一小部分学生对有一些学科了解不深的可以有一次再调换的机会。这次选科要求学生和家长签字,最终将科目定下来。陈才�告诉记者:“结果这次又有接近200人对个别学科进行了微调。”

“学业水平考试第一次是高二第一学期的10月份(第五学程结束时),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对每位同学都非常重要,因为若首考考不好,重考时,学校很难有精力再开课程给他们补课。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第5学程进入全面的学考复习,所以若学生没有选定学考科目,我们没法开课没法走班,所以必须要在第四学程开始时就要确定“7选3”的高考科目。为既尊重学生选择,又要兼顾学校师资和时空的限制,我们让学生给学校提供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两种选择,若只有一个选择则不要递交第二志愿,这也是一种尊重,由小班导师来指导和协调。”

通过3次选课,陈才�的总结是:“擅长科目常被学生选为高考科目,为了高考填报志愿不受限制,常出现文理科目交叉选择;学校擅长的学科也常是学生选择的高考科目。”

3次选定之后,还有调课的机会吗?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赵海勇说:“学生假如真的发现不适应,涉及到人数不多的话,还是允许有一次调整的,但程序就十分麻烦了。”

温岭中学家长王茜:刚开始听说自己小孩要面临新高考时,心情很复杂,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对孩子应该是有利的,它让小孩从高一开始规划职业生涯,但我们的教育体制是统考成绩选校,小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都以学业为重,想方设法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对于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孩子很少思考。现在进入高一,马上进入什么都要选择的模式,对于孩子来说做出选择很难。

我问小孩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他说不上来。作为家长,我们跟他朝夕相处,也在观察他到底擅长什么?但有时候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始终没有表现出在哪一方面有特别的天赋,所以这一块,小孩只能选择相对成绩好一点的学科。

到了4月份,已经有了3个学程的经历了,也是最后一次选科的时候了,我们心里还是没有谱儿。当征求孩子意见时没想到孩子竟然已经有了明确的选科目标了,准备选化学、生物、地理三门学科。原来不是挺喜欢物理吗?他告诉我们,在学校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社团里,跟着指导老师了解了不少相关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每个实验都让他很感兴趣,以后还准备去学医,解开生命的奥秘,并告诉我们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作的决定,希望给予支持,瞬间觉得孩子有主见了。

在实际选科中,陈才�提到,“学校有98个学生社团,社团是让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专业等是否适合今后从事的职业,这对选科很有好处。随着学科考分的变化,学生选科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因此各个学科考试的难度要有一个平衡,如果个别学科题目简单,分数考得高,学生就误认为这个学科好学,必然选该科目的人就多,所以适当设置一些限制也是现实的需要;再者学生选择科目的时候,他不管学科老师是否能满足选择的要求,如高一选地理的学生接近400人,而我们原来只有应付200学生的地理老师,现在缺一半,所以这就面临着老师年年都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问题。”

让陈才�和老师们意想不到的是,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的大文科组合的学生只有34人左右,比传统选文科组合的人数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的背后,陈才�分析,文理不分的优势明显凸显出来了,学校传统的特长也展示出来,如学生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的大理组合还是比较多,有8个班级。

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选择权,在交谈中陈才�表示了担忧,“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只有初中的认识水平,无法进行科目的选择确定,而等到高二高三选课,又无时间准备高考;同时学校不应让学生乱定“职业”去选科,应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不断形成职业观,过于重视形式的选择实质上是迎合了高考的选择,这样造成专家帮了应试教育的忙,快速上新课使高中的基础性和选择性难以调和,所以最佳的确定时间应是在第四学程开始或结束时。”

走班升级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学业水平考分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后,学生从7门设立等级性考试的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高考,即“7选3”在理论上将产生35种排列组合,高中面临着不得不走班的状况。如何结合实际采用适应新高考改革需要的走班制,是摆在校长陈才�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好在对温岭中学来说,“走班”这种教学形式并不陌生,2000年左右,陈才�就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走班和社团课和活动课的走班,这在浙江省也是最早进行走班的学校。

2006年温岭中学启动校本能力加速器计划,上午全部是必修课,下午全部是走班选修课,让学生不同步完成高中学业实现无年级教学,但由于上午必修课太集中,师生教学很累不很科学,坚持了一个学期左右被取消,但能力加速器计划一直实施到今,从学生潜能激发、教师重点提升学生能力的方法指导、实现学生能力加速的制度保障和课程资源的保证,四方面实现学生在温岭中学能力加速提升。

2010年后,温岭中学从高二年级开始进行体育的必修课走班,即全年级学生全部打乱,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女生可以选择健美操、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男生可以选择篮球、排球、武术等项目,以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最终目的是增加学生的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实施选课一段时间后,通过民意调查,老师和学生都比较喜欢这种教学形式,陈才�感觉这样的“走班”行得通,但不可否认,管理难度无形增加,因为整个年级的体育课必须同时进行,否则项目就没办法开起来。

第二学期又分别在信息技术、音乐和美术等必修学科开始了走班教学,比如音乐学科按组合进行选班,在保证必修基本内容全部完成的同时开出乐器课和声乐课,喜欢乐器的学生到A教学班,同理喜欢声乐到B教学班,两个音乐教室同时开课。

到后来,尽管新高考政策没有出台,但该校其他必修课也开始进行部分走班,比如一些学生学业考提前将政治学科考掉了,因其不参加高考,就不需要再学习该学科,那么学生就可以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去做实验,也可以到阅览厅去看书。并且从2013年开始,温岭中学每个星期走班保持在10节课以上。

另外,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等高考必修课,温岭中学在教学中采取对一部分“吃不饱”或“吃不了”的学生,允许有选择地免修上课,全级段集中到指定的图书馆、实验室和自学教室进行自主学习或做实验,允许极少数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免修上课,到电子阅览室接受网上从基础课程开始学习或接受老师的补差辅导等,也允许部分学生跨年级选必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发展。

走班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少是衡量学校深化课改革深度的一种指标。现在,温岭中学2014级高一全年级900多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需要来选课走班,温岭中学实施的必修课选修化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现在的温岭中学的选课走班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国内可推广的一种模式。

是否这样一所对走班教学游刃有余的学校,就能轻松实现全员选课走班呢?事实却并非如此。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校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统计结果是,“7选3”理论对应的35种组合全部都有。如果按分类开课,肯定35种组合的班都要开起来,那么是否通过适当的排课实现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呢,陈才�试图进行分班排课,实现所有学生都能满足的学校安排,一个月的努力结果:无法排课!

考虑到现实和效率问题,温岭中学坚持25人到50人之间作为编成一个教学班原则,教学班班级总数不能超过行政班总数,以保证教师合理的超工作量。通常情况是一个学生分别对应一个行政班和教学班。

“走班的特点是在同一时间段同学科教师同时上课。调课几乎不可能,比如有老师生病请假怎么办?只能找其他老师代上。由于语文数学英语不属于选考科目,学生在行政班统一上课,现在只能每天上午前面三节排这三门学科的课,所以我们把行政班和教学班上课时间隔开,实施下来学生还是非常有序的。”

温岭中学走班后,高一年级各班的门口挂起了特别的班牌,如班牌的正面是高一(1)班行政班班牌,反面是高一(A)班(按英文字母排序)教学班班牌,一间教室两块牌子,既是班级教室,又是学科教室;一名学生两种学习方式,既有固定班级授课制,又有教学班选课制;一门学科两个层次,既有倾向于等级性考试难度的科目Ⅱ,又有偏向于合格性考试难度的科目Ⅰ。从A到X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学科和教学班,学生只要从课表上按照对应的字母就能找到教学班了。

和很多同学一样,小海在选科时选择了热门的化学作为自己的等级考,不过后来因为人数的限制、编班的需要,小海被自己的第二志愿录取了,分到了另外一个上化学等级考的班上,身边的同学都换了,熟悉的老师也换了,平时遇到难题,小海会马上和同学交流,但现在是新编班级,讨论学习的氛围还不强烈,他只有在上自习课时回到行政班与原来的同学讨论。

老师换了也给小海带来一些烦恼,之前的化学老师教学风格已经适应了,现在的新老师小海又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所以小海初入新班级感到有些陌生。于是小海找到自己的导师,表示自己不适应新班级,通过导师张老师的沟通和鼓励,小海当上了新班级的化学科代表,负责收发作业的工作,与同学和老师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很快小海适应了新班级的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小海发现自己的朋友变多了,在食堂吃饭,回宿舍的路上都能碰到熟悉的面孔。

因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目前不走班,温岭中学保留了行政班建制。通过民意调查60%的学生也表示不愿意拆掉行政班。在陈才�看来,“进入高中后,高一是非常关键的学年,所有高中三年的行为规范、学风班风、自控修养等等都在高一形成,且教育是连贯性的,所以行政班在高一结束分成教学班时,老行政班不拆而再设教学班,老行政班维持三年,由班主任和三位导师三年跟踪到底不变,这有利于对学生连续地有效地指导,有利于对教师的评价,更有利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不会因一年后换任课老师引起高一无法责任到人,且建立教学班时保证有一半科目(语、数、英)从高一到高三不变有利于稳定和给学生一种归属感。假如高二拆掉行政班,所有的班主任和导师都在一年后换掉,可能今后的高一有些班主任和语数英教师就没有那么有责任感了。”

“新政策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设计的这种走班模式对于教室数量有限、人数又较多的学校,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由于在原有固定行政班级教学的方式下每个班级的人数基本相同,但在充分满足学生选择的情况下,每个教学班人数可能存在差异,甚至为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学班级人数设定上限,从而引起编排的教学班级人数增加,在绩效工资的背景下由于走班教学带来的管理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变化随之产生,需要未雨绸缪准确测算。”

温岭中学分班的原则和模式?

分班原则:科学分考,重视首考;尽量早分,争取少走;管理精细,评价科学;借助媒体,提高效率。

模式:保持行政班,组建教学班。

注:1.学生要有第一志愿和第二自愿可组班,2.要借助于软件才能分班排课,实现全体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

以学习特点为主的分层

走班教学分类链接:走班教学,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叫做分层走班,第二类叫做分类走班,第三类叫做分项走班。分层走班严格来说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好差,然后选择适应的学生来进行走班。第二类是分类走班:例如说选择参加高考的科目,就是高考班,选择学业考的就是学考班,选择艺术的叫艺术班,7选3有35种组合。分项走班,比如体育学科,A学生选择篮球,B学生选择羽毛球,C学生选择田径,就叫做分项走班。

温岭中学现在是分类和分项走班,分层走班还未开始,为什么不急于分层走班,陈才�告诉记者:“通过民意调查,学生500人希望分层,400人不愿意分层。我们想不要一次给学生和老师的变量太多,七选三先理清,如排课、教学、管理等,所以我们希望学生先确定科目,再认可这样的走班,待习惯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后,再开始分层。”

虽未分层走班,但陈才�却有着清晰的思路:先分类走班后分层走班,根据每一类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语数外三门课在未来将分成AB两个层次。不以成绩作为分层标准,而是按照学习特点创新地将学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老师型,第二种是自主学习型,这样分层避免了给学生贴标签的嫌疑。

“大部分学校在做分层走班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学生都愿意到成绩好的班级去,成绩差的班级的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压抑感。家长也会有意见,凭什么我的小孩是B班,老师同样会有意见,我如何把握两层次的难度和课时?从学校层面看,仅分层走班,而不分类走班,7选3的科目走班就难以实施,有些学校到高二后根据7选3高考科目分成新的行政班,这种分法就无法走班了,即用分层走班代替分类走班,那就走回到原来似大文大理的高考模式上来,我不赞同这种模式,因解决不了每位学生的自主选择,且有应试的嫌疑了。” 对于这样的单一主课分层教学,或高二重新分成新的行政班(按7选3的科目编班,即按原来“理化生”或“政史地”两种组合分班的模式分成如“化史地”等,迎合应试教育),陈才�坦言温岭中学不会这样做。

根据陈才�设想的以学生学习特点来分层的话,每门学科开课的课时也不一样了,比如依赖于老师型的班级,语文开四节课,依赖于自学型的班级,开三节课,给这类型的学生少掉一节,同理,数学、英语学科也一样。但学校会给出一个限制,学生三门课不能超出总课时。比如学生王静,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中周总节数为11节,她只能选择两门每周4节一门每周3节的课。

“这种分层办法避开了按成绩分班的问题,避免了教师难以掌握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我看了好几个分层教学做得比较好的学校,都存在这么一个问题,老师既上快班又上慢班,我不知道怎么把握教学的难易度?有的学校怎么做呢?慢班少两个例题,到快班就加两个例题,实际上也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的,而是根据学生现有学习程度来分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根据学生学习特点的方式来进行分层,从单一的分类走班再到混合的分层和分类走班,这样教学秩序会很正常。”

学生的分层和分类走班教学无疑将成为未来高中教育的新常态,因此任何改革之举,创新之探都值得我们点赞,只要学校去实践、去研究,正如温岭中学一样总能探索出一套适合校本的走班分层模式。

本文节选自《高考改革将给中国高中带来翻天巨变!》 来源于:新校长传媒

本文地址:https://www.moonpm.com/567.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扫描二维码产品设计研究与产品经理交流中心 (鼠标移入红色字)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